个人职业发展
type
Post
summary
tk 教主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建议
status
Published
author
slug
tk-guide-for-work
tags
方法论
随笔
updateAt
May 11, 2025 01:29 PM
thumbnail
date
May 11, 2025
以下是 tk 对于这个话题的两则回复
最近有一些粉丝向我寻求建议,主要是个人职业发展上的。
和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事情一样,这些求助也符合二八定律,只有大约 20% 的人能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说清楚,并提出合理的问题。所以我也只可能给这 20% 的人一些建议。其余的问题我确实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
大家遇到的问题还是比较有共性的。通常都是因为某些原因,有些是因为自己的懈怠,有些是因为受身边的人影响,总之要么是选错了路,要么是躺平了几年,但现在明白过来了,想努力破局。比如有一位粉丝就很清醒地表示自己前几年都是战术性勤奋,战略性懒惰,让自己忙忙碌碌,自我感觉好像很努力,但不愿意做难而正确的事。
《三字经》里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任正非创业的时候已经 43 岁了。努力不怕晚,怕的是不努力。有些相关内容我之前在微博上发过:
什么是“做事”?
中国每年大概有五百万理工科毕业生。其中堪称优秀技术人才的自然是少数。然而,技术好又会做事的更是极少数。
什么是“做事”?就是确立目标、分析路径、规划资源、制定方案、迭代执行。优秀技术人才,自然是能把技术做好的人。但从做技术到做事,中间还有很远的距离。大部分人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会做事。
前阵子一个同学跟我说想去 BlackHat 演讲。我说你是怎么规划这件事的?他一愣,半天说不出话。他定了目标,但没去想后面的事情。
然后我问他有没有注意到 BlackHat 有些演讲水平很高,但也有一些不太行的。他说确实是这样。然后我说你有没有分析过为什么会这样?他说没有。我说如果你分析一下那些不太行的演讲为什么也能上 BlackHat,是不是会对你达成目标有帮助?他恍然大悟。
我说这只是一个小点,还不算完。你知道怎么才能上 BlackHat?他想了一下说是投稿被接受。我说那么是不是应该收集既往演讲的内容摘要,分析被接受的投稿有什么特点。
然后我说你有没有想过 Blackhat 演讲者和主办方之间是什么关系?他说不知道。我说本质是商业合作关系。主办方给演讲者提供曝光机会和机票酒店,演讲者用自己的内容帮主办方把票卖出去。所以投稿要让别人看了觉得是有利于卖票的。
我又问你有没有想过 Review Board 里的人是怎么挑选演讲的?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在 Review Board 你会看重哪些?有没有了解过 Review Board 里的那些人?其中和你技术方向相关的人有哪些?这些人历史上做过什么?他们可能会对哪些东西更青睐?
说了这么多,还只是分析路径这一步。后面规划资源、制定方案、迭代执行都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当然,这个同学刚毕业,不会做事很正常,后面还有时间慢慢学。但如果你毕业已经很久了,发现自己还不会做事,就要开始留心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了。在学校里我们的成长主要靠学习知识。毕业后,更重要的成长是学会做事。
我的能力可以用在哪里?
最近粉丝群有一个学数学的博士表达了对未来的困惑,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可以用在哪里。
这种困惑挺常见,尤其是在基础学科。长久以来学校教育和社会都是脱节的。最近这些年稍微好点,一些学校会请行业专家给同学们讲产业界的情况。我自己也去几个大学讲过。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有些东西确实还是需要点一下。网络安全这种方向都需要点一下,基础学科就更需要了。我们实验室现在每年做青少年人才培养也是希望能在这些优秀的孩子们踏入大学之前就知道学的东西将来能用在哪里,怎么用。
具体到这位同学,我固然可以直接告诉他一些方向,但我的视角毕竟有限,所以最终给了他一个更开放的建议。
我让他去翻校友录,查查往届同专业的师兄师姐们后来去了哪些领域发展,参考前辈们的选择,看看其中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进一步还可以给师兄师姐们写邮件,寻求一些点拨甚至帮助。
除了学知识还应该学什么?http://t.cn/A6QZUH4Y
粉丝群里有人让我给参加高考的同学一点建议。他的本意是让我在专业填报上给一点建议。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不存在普适的专业填报建议。
不管考上哪所大学,又或者没考上,在这个年龄,有两件事是应该做的。
第一还是多读书。这可能是你最后的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的机会了。这里说的书不一定必须是出版的书。凡是系统性整理的知识,都算是书。各种“号”各种“圈”自然不算。那么短视频之类就不能看了吗?也不是。如果是出于娱乐的目的,看看无妨。但不能把这类东西当成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途径。
第二是开始试着了解这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如果考上了大学,可以从你们学校开始。自校长以下有哪些部门?每个部门管什么?各部门负责人是谁?校友会是哪个部门管?食堂是哪个部门管?校医院是哪个部门管?学校怎么考核老师?怎么考核辅导员?团委日常有哪些工作?学校是怎么发展学生党员的?
不管考上哪所大学,又或者没考上,做好这两件事都可以帮助你度过一个更好的人生。
怎么提升思维和表达能力?http://t.cn/A6HuIOA5
前几天粉丝群里有人讨论“老师傅和老工人”http://t.cn/A6HNOG29,感叹不知道怎么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于是我就给大家讲了一个比较容易落地的路径。
你家里周末打算安排什么活动?无论是包粽子还是去公园,为这件事写一个备忘录。交通怎么安排,物资怎么准备,每种东西从哪里买、买多少,多少人参加,怎么分工,怎么开始,怎么收尾,等等。写出来之后,大声朗读。读完再改。反复朗读反复修改,直到自己觉得实现了词句通顺,言简意赅,该说的都说到了,也没有多余的话。
然后再把这个稿子让你家人看。看他们是不是看了之后直接就能清晰地了解你的计划,没有任何疑问。如果他们看了还有不清楚的地方,根据他们的反馈再修改。
这一部分练熟了之后,还可以做个附加题:假设你想邀请邻居来参与包粽子或者去公园的活动,但邻居家周末可能已经有自己的安排,你想想该怎么邀请,能让邻居来和你家一起活动。写一个游说邻居的文案。
如何成为难以被替代的“老师傅”?http://t.cn/A6HNOG29
粉丝群里有人问 35 岁危机的问题。其实我以前多次以“老师傅和老工人”的例子讲过。
同一批招进厂的工人,十几二十年后,有些人会成为老师傅,其余的那些只能成为老工人。就算你不想当车间主任,但是不是可以成为老师傅?
你工作了五年或者十年,现在月薪两万。你的价值可以用两个月薪一万的人代替吗?如果能,那你就是老工人。老师傅的价值是无法用几个新工人代替的。
那怎么成为老师傅呢?你可以仔细想一想:你以及你的同行身上,哪些属性可以创造价值?这些属性里,哪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哪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衰退?如何有意识地增强那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属性?你的同行前辈里,成为了老师傅的人,他们有哪些共性?你是不是可以制定计划去提升自己的那些方面?
当然,进行以上这些思考的前提是别犟,不能有“我就是我,我为什么要学别人”的想法。无论是练武还是练字,都得先学别人,然后才可能自成一派。等你成了老师傅,可以再考虑自立门户。
以下是我给其中一个粉丝的具体建议。履历不好看又想找个满意工作的同学,可以试试这五步:
A、你具体想做什么方向?
B、你说的“大厂”对这个具体方向的招聘要求是什么?
C、除了“大厂”的招聘要求,这个方向上公认的优秀人才还有什么属性?
D、对于 B 和 C,其中哪些可以在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内通过努力证明自己具有这些属性?
E、基于 D,现在就开始干。
其中最重要的是 E,现在就开始干。不是明天,不是今天晚上,是现在,立即,马上。
最近有好几个毕业生问我关于 Offer 选择的问题——你可以问我某家公司在某个领域是什么情况,也可以问我某个技术方向好不好,但我不知道你是谁,不知道你是什么性格,不知道你是什么水平,不知道你家庭情况如何,我对你完全不了解,也不可能通过你几句话介绍就能了解,我也没有对发 Offer 的这几家公司做过调研分析,怎么可能知道什么选择适合你呢?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收到了 4 个 Offer。那时候我对安全行业了解很少,对这些公司更不了解。于是我花了数天时间,先把这些公司的网站都仔细看了,然后又搜索了这些公司的相关新闻,最后筛选出一南一北两家公司。我无法根据网上能看到的信息进一步判断,于是我坐火车去这两家公司分别看了一下,最后根据亲眼所见的情况做出了选择。后来事实证明我的选择的是对的。
2014 年换工作的时候,我收到了 5 个 Offer。这时候我虽然对安全行业比较了解,对这些公司也比较了解,但人到中年,这种重大决定仍然是不能轻易做的。所以我非常认真地从各个角度这些公司进行了调研,包括打听详细的内部规章制度,甚至找做了多个投资的朋友问他们对这些公司未来发展情况的判断。
为什么股市里散户干不过机构?因为散户看看网上的消息听听别人的忽悠就把自己多年辛苦的积蓄扔进去了。而机构是要实地调研的,要看一系列数据的。人生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你第一次要把自己投资进去,所以必须自己下功夫。让别人帮自己做判断,就和听消息炒股的散户一样。